步驟 2/6
技術評估與可行性分析
從想法走向實現的核心橋梁
流程總覽 2 技術評估與可行性分析
在完成「需求溝通」後,進入「技術評估與可行性分析」階段,是將客戶概念或圖面具體轉化為可量產產品的關鍵步驟。這個階段關乎整體開發週期、產品穩定性、生產成本以及最終的品質保證。Al Forge Tech深知每一個產品背後都是一段精密計算與嚴謹判斷的過程,因此我們投入跨部門資源與系統化流程,從材料、製程、設備、品質四個維度進行全面評估。
A 圖面與設計可製造性分析(DFM)
(1)設計可製造性審查
我們會將客戶提供的2D圖面與3D模型進行「DFM分析(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)」,針對每一個結構特徵與尺寸進行以下幾項技術評估:
- 是否具備適當的拔模斜角(適用於壓鑄/鍛造)
- 銳角、深槽、內倒角是否能用現有設備加工
- 對稱性與夾持方式是否合理(影響CNC加工)
- 錯綜孔位是否會影響鑽孔與攻牙路徑
- 曲面是否需5軸加工,是否具備對應機種
- 複雜結構是否需分件組合製作
透過這些分析,我們不僅能判斷「能不能做」,更能進一步思考「怎麼做最合理、最經濟」。
(2)設計優化建議(Design Optimization)
針對不合理設計或高成本結構,我們會主動提出修改建議,例如:
- 改變公差等級以降低製造成本
- 建議以機加工取代精密鑄造降低模具費
- 將部份設計調整為標準件以簡化裝配
- 建議某些加工步驟合併完成以提高效率
這些技術建議會以書面方式回饋給客戶,並提供修改圖面或技術支援。
B 材料選擇與性能確認
(1)鋁合金型號與規格確認
不同的鋁合金(如6061T6、7075T6、A356、ADC12等)在強度、延展性、耐蝕性、加工性上差異巨大。我們會依照以下條件選擇最適合的鋁合金:
- 使用環境(室外、耐鹽霧、耐溫)
- 應力條件(是否承受衝擊、彎折、張力)
- 外觀處理需求(是否需陽極、塗裝)
- 焊接性與機械加工友好度
如果客戶無特定規範,我們也會建議性能成本比最適解。
(2)材料來源與一致性評估
我們的原材料來自國際認證供應商,每一批材料皆附有材料成分證書(Mill Certificate),並通過RoHS、REACH等環保法規。我們也會考量原料穩定性與批次一致性,以避免產品良率波動。
C 製程分析與工藝路徑規劃
(1)鍛造選型
根據產品形狀、批量、力學需求與表面處理條件,我們會評估主要初階成型方式:
| 製程 | 優勢 | 適用情況 |
| 鍛造 | 高強度、高密度、少氣孔 | 結構零件、耐衝擊部件 |
此選型將大幅影響模具費、單價、交期與生產難度。
(2)加工路徑設計(Process Routing)
在確認成型方式後,工程師會設計完整的加工路徑,包括:
- 首件切削策略與參考點設定
- 加工步驟順序(如粗加工→熱處理→精加工→表面處理)
- 設備選擇(是否需使用4軸或5軸)
- 治具與夾治具開發需求
此過程將反映在技術規格表與製程流程圖中,作為後續報價與生產參考依據。
D 設備資源與產能評估
(1)設備能力對應
根據加工難度與公差等級,確認我們現有設備是否適配:
- 複雜件是否需使用4.5軸加工機
- 大尺寸件是否需重型臥式機台
- 是否需雙主軸雙刀塔車床加工效率
- 表面處理是否需內部完成或需外包
我們擁有完整加工設備清單與產能排程系統,能即時評估交期與生產可行性。
(2)產能負載與交期規劃
工程與生管單位會根據預計年用量、批量需求及交期要求進行模擬排程,若現有產線資源緊張,也會提前安排新增工序或夜班支援計畫,確保客戶專案如期執行。
E 品質風險與檢驗方式設計
(1)關鍵尺寸控制計畫(CTQ)
工程師會針對產品圖面進行關鍵尺寸分析,建立CTQ表格,並指定對應檢測方式與頻率。常見的尺寸類型包括:
- 配合孔徑與間隙
- 基準面與垂直度
- 壁厚與薄壁區
- 鏡面或粗糙面處理區域
(2)量測工具與品質流程規劃
Al Forge Tech配置有德國 Zeiss 三次元量測儀、表面粗度儀、硬度測試機等高精度檢測設備。我們會根據產品公差等級設計:
- 首件檢驗程序(FAI)
- 生產中巡檢規範
- 出貨前全檢或抽驗比率
- 客戶指定檢驗報告(如PPAP、ISIR)
可行性評估是品質與效率的起點
在Al Forge Tech的體系中,「技術評估與可行性分析」不僅是一道程序,更是一種保證。它不只是判斷「能否做出產品」,更在於確保這個產品能「穩定做出來」、能「符合預算」、能「達到品質」、也能「如期交付」。這一階段的專業程度,直接決定整個開發專案的成功率與客戶滿意度。